作者:建三(河北怀来)
9.17凌晨就下起了小雨,一直没停。雨,似是一位温柔的画师,将平遥古城晕染成一幅诗意的水墨长卷。踏入这片被雨水浸润的古老土地,在湿漉漉的青石板路上,开启了与古城的一场时空对话。
城墙上雨丝轻织成帘,古老的墙砖浸润着岁月的沧桑,我立于其间,任雨水拂过面庞,仿佛与千百年的历史在这雨中悄然对话,古城的韵味在朦胧雨意里愈发深沉。
展开剩余80%雨中的平遥古城西北角,霞叠楼与北拱极门楼并肩矗立。雨水打湿了霞叠楼的砖石与飞檐,让它古拙的轮廓更显苍劲;北拱极门楼的层檐叠翠在雨雾中若隐若现,木质结构的沧桑与琉璃瓦的幽光交相辉映。二者在雨幕里如历史的卫士,挺拔的身姿诉说着古城千年的坚守与风华。
典型晋地风格的“马家大院”在雨幕中渐次清晰,青砖垒砌的基座古朴厚重,飞檐上的脊兽在雨水中更显灵动,仿佛下一秒就要冲破雨帘,重返昔日的繁华。
跨进院门的刹那,雨珠在青砖灰瓦上聚成细流,顺着雕花木窗的纹路蜿蜒而下。院里的老槐树被雨水洗得发亮,几片新叶在枝桠间探头,与院墙上斑驳的砖雕“岁寒三友”相映成趣。导游说,这马家大院是清代晋商马中选的宅邸,一砖一木都藏着晋商家族的兴衰与风骨。我望着那被雨水冲刷得愈发清晰的砖雕细节,恍惚间,似有马氏族人的低语从历史深处传来。
正厅的楹联在雨雾中墨色愈浓:“烟云舒卷览胜景,松石古淡怡远情”。字迹苍劲有力,据说是马氏家族某位儒商的手书,将晋商“儒贾相通”的情怀写得淋漓尽致。厅内的陈设古朴雅致,酸枝木的桌椅泛着岁月的包浆,案几上的青花瓷瓶插着几枝带雨的雏菊,传统与诗意在此交融。我伸手轻触桌沿,指尖传来的凉意,仿佛还带着百年前的余温。
西厅的古灯,似时光的容器。木质框架精雕细琢,玻璃上的人物彩绘古韵悠悠,橙红流苏随风轻晃,在古厝光影里,诉说着往昔的雅致与温情。
马家大院的布局是典型的“三进三出”晋商宅院格局。雨水在庭院的方砖上积成浅浅的水洼,倒映着飞檐翘角,竟有了“院中有院,画中有画”的妙趣。
楼栏旁的红灯笼被雨水打湿,灯笼上的“马”字在雨幕中晕开,像一匹匹奔腾的骏马。晋商以“马”为图腾,是对行商万里的期许,也是对家族兴旺的祈愿。我闭上眼睛,耳边仿佛响起了当年马帮驼铃的叮当声,夹杂着雨水打在雨伞上的沙沙轻响,一场跨越百年的交响,在这古院里悠悠回荡。
最让我驻足的是院中的水道砖雕,雨水顺着砖雕的纹路流淌,那图案是“鱼跃龙门”,寓意马氏家族经商顺遂、子弟登科。晋商的智慧藏在细节里:宅院的排水系统暗合“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讲究,雨水通过暗渠汇入院内的大水缸,既可防火,又能养鱼,一举多得。这方寸之间的设计,把晋商的务实与精明,刻进了砖瓦血脉里。
离开马家大院时,雨已小了许多。青石板路上的水洼倒映着我的身影,也倒映着马家大院的飞檐。这场雨,让古老的宅院卸下了平日的庄重,多了几分江南水乡的柔情;也让我在湿漉漉的时光里,读懂了晋商家族的坚韧与诗意。
平遥的雨还在继续下,马家大院的故事也会继续流传。而我,在这场雨旅中,与百年前的晋商来了一场无声的对话,那些藏在砖瓦里的智慧、楹联里的情怀、雨幕里的繁华,都成了我关于平遥、关于马家大院最珍贵的记忆,在岁月的长河里,如这古城的雨水一般,绵长而隽永。
2025.09.18
编辑:牛义信/夏天
发布于:山东省胜宇配资-七倍杠杆-股票配资网官网-我要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