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天舜日 文明之光
《浙江尧舜遗迹图导读》编撰的价值意义
展开剩余91%邱志荣 张卫东
追根溯源,在较长时期的禹文化研究和传承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尧舜禹文化是一个整体,具有连续性、传承性和不可分割性,因此必须系统地整合。就此开启了近年尧舜遗迹的新一轮研究,重点在于《浙江尧舜遗迹图导读》(以下简称《导读》)的调查与编写。
壹
系统全面梳理浙江尧舜文化
《浙江尧舜遗迹图导读》
《导读》是在2022年10月发布的《浙江尧舜遗迹图》基础上编撰而成,具有浙江省内全面、系统调查研究与综合的特点。全书约50万字,共收集浙江黄帝遗迹3处、颛顼遗迹1处、尧迹19处、舜迹109处,总132处,图照500余幅。
浙江尧舜遗迹图表
各遗迹点导读通常由地区编号、地理位置、简介、图照、表格及相关附录资料等六部分组成。此外,设下辑《相关史料辑录》,收集与尧、舜有关的文献,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
调查和研究认为,浙江虽不能肯定是尧舜文化产生和传播的核心之地,但可以当之无愧地说是中华尧舜文化的重要文化圈之一。
四部尧舜禹遗迹图
贰
证实中华史前文明的延续性
“尧天舜日”。尧和舜是上古时期的圣王,位列“三皇五帝”之中。尧开创了人类远古文明的灿烂与辉煌,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的象征;舜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被后人尊为“百孝之首”“文明之源”,也或是“厚德载物”的代表。尧舜文化为华夏国家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对维护民族团结、适应自然、国家统一发挥着精神凝聚作用,是当今中国发展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源泉,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传承意义。
尧舜禹汉画像刻石
越地的尧舜禹文化遗迹多和治水关联。以黄帝与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例,绍兴宛委山是大禹治水得天书之处,山上的飞来石有著名唐贺知章《龙瑞宫题记》,其中记有:“黄帝藏书,磐石盖门,封宛委穴。禹至,开,得书治水,封禹穴。”即:大禹治水,是得到了黄帝在此所藏之书启示而成功。
《史记·夏本纪第二》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于是尧先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於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于是治水获得成功。《方舆胜览》卷四:“古迹尧市。(在长兴县。尧时洪水,於此山作市。)”《水经注·渐江水》在叙述舜与“百官桥”的关联之后,又记:“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乐,故曰上虞。二说不同,未详孰是。”究其原因,应与舜禹在同一时期共同治平洪水有关。
因此而论,尧舜禹治水在同一时期,尧更重决策,禹更重实践,舜兼而有之。尧、舜、禹递次禅让的传说说明三者自古以来在人们心目中密不可分,已经成为天下大同社会的标志,民族图腾的共同体。此外还有“舜南治水,死於苍梧;禹东治水,死於会稽”之说。这个传说也是认为舜禹共同治水关系尤其密不可分的反映。尧舜禹文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主要随着道教三官文化的传播走到了全国各地。
叁
有利开展多学科的学术研究
(一)关于海侵海退对尧舜禹文化遗迹分布影响的探究
浙江的沿海平原本是“万流所凑、涛湖泛决、触地成川、枝津交渠”之地,水环境的变迁、人们的治水活动对这里的文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地理学研究表明,从第四纪更新世末期以来,自然界地理环境经历了三次沧海桑田的剧烈变迁。第三轮海侵到7000~6000年前,海侵到达最高峰,东海海域内侵,今杭嘉湖平原西部和宁绍平原南部成为一片浅海。在6000年前到达高峰后,海面稳定一个时期,随后发生海退。
如果按照海侵海退的发展过程看,舜的活动传说处于海水尚未退去的时期,因此活动之地多在会稽山东南部或北部山丘地带。而到大禹传说时期,治水获得成功,会稽的禹迹已多在山麓和平原中心一带。
南宋绍兴府图中有较多尧舜遗址显示
(录自宋王十朋《会稽三赋》)
从宋·王十朋《会稽三赋》图中也可得到舜禹文化遗存分布的历史发展证据。其中:舜迹有上虞县、余姚县、百官、舜井、舜庙、舜江、姚丘、虞山、历山等,多在今曹娥江以东的绍兴东南部区域;禹迹有会稽山、宛委山、阳明洞、禹庙、涂山、窆石、了溪、夏盖山、夏盖湖等,多在绍兴城区及周边(曹娥江以西区域)。可谓越地第一张“舜禹遗迹图”。
永康历山虞舜故道(邱志荣摄 )
(二)浙江“禹先起”之说的印证
1.古文献记载的分析
如果仅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越地的舜禹文化,可以从文献的记载中发现,禹文化在越的产生与传播是先于舜的。
大禹在越治水的历史传说在古代普遍流传,见之于众多的先秦史籍文献。司马迁在年轻时,曾经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他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述:“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史记·秦始皇本纪》又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来到越地,“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
对大禹来越治水,当以战国人著述、东汉人辑录增删的《越绝书》记载为详,此书记大禹曾两次来越,并葬于会稽山。
而关于舜在浙江的记载,目前所见到较早的权威资料是《水经注·渐江水》:“《晋太康地记》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此便为上虞“百官”地名之来历。
《渐江水图》中记“上虞”“仇亭”“渔浦”等(引自《水经注图》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版)
《史记三家注·五帝本纪》:“又越州余姚县,顾野王云: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云余姚。县西七十里有汉上虞故县。《会稽旧记》云: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
值得注意的是,《越绝书》《吴越春秋》,东汉王充所著的《论衡》中都没有关于舜在越地的记载,直到《水经注·渐江水》中记“百官桥”,既认为因舜得名,又记“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乐,故曰上虞。二说不同,未详孰是”。当时只名“上虞江”,不名“舜江”“曹娥江”,这说明地域文化的确立和认同有一个过程。
2.祭祀寺庙的证明
《越绝书》卷八载:“故禹宗庙,在小城南门外,大城内,禹稷在庙西,今南里。”禹宗庙是有记载的越人对大禹最早有权威的祭祀标志地,体现了越人对大禹的崇拜和敬诚之心。这一禹迹定点在绍兴古城城南飞来山(塔山)南侧。
再分析越地的大舜庙,目前可考最早的是建于唐长庆元年(821),在百官上街堰头附近的面朝虞山舜水的舜帝庙。
万历《绍兴府志》《历山舜庙旧图》
陈桥驿绍兴舜王庙碑手稿
3.多元一体的尧舜文化
由上可见,越地之禹迹先起,既有史前口述史的记录,如《山海经》,也有多是先秦时期原创性的文献记载,当然也有数量众多的大禹归葬会稽山之后的文化精神、宗教等的传播;而浙江的舜迹相对所起较迟,从时间上和内容上看,应该多是为教化或传播而树立的;至于《导读》所记述的黄帝、颛顼、尧的遗迹更是反映了教化、传播、后起的特点。当然以上浙江尧舜禹文化的源头与发展轨迹,已成为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多元融合一体的佐证。
(三)大舜德为先、重教化、成大业的精神
舜具有伟大的思想道德和教化能力,他胸怀大志,以大局为重,具有超人的忍耐性和意志力。面对来自家庭的迫害和社会的种种困境,依靠道德感化、智慧化解,逢凶化吉。舜的精神遗产,对大禹治水、胆剑精神有着重要影响。
肆
促进中国尧舜禹遗迹图的编制
就禹迹而言,全国性的大范围调查已经结束,之后的工作是各省根据省域实际情况编制本省禹迹图并研究各自的历史文化传承特色;又从大禹文化的重要意义而言,更需要开展多学科深化、规律探究、文化转化、文旅融合等工作,其中探索五千多年文明史和弘扬大禹治水伟大精神当属最为重要。
2023年12月18日“永州网”人文版发表杨中瑜《绍兴文史专家来永考察——开展文化溯源对话,再续华夏文化新篇章》,文章谈到永州、绍兴学者形成的共识:
两地有着共同传承、弘扬舜禹文化、研究中华文明的基础和责任……永州、绍兴应联合各地,编撰《华夏舜迹图》。共同守正创新,加强交流合作,开展湘浙两地舜、禹文化溯源对话,再续华夏文化新篇章。
《导读》编写过程中不仅得到了湖南省文史研究馆、湖南省文联、《财富地理》等单位的宝贵支持,专家、学者还提供了《湖南舜帝胜迹》,已编入《导读》,这是研究对比的重要史料。
2024年8月浙江尧舜遗迹图
2025年6月由陕西省水利厅编,许灏、耿涛编著的《陕西禹迹图》出版。这是大禹文化研究又一以省域为单位的重要成果,是大禹治水的重要佐证,反映了陕西悠久的治水历史。
伍
推进守正创新和文化交流
在近年开展的尧舜禹遗迹调查中,我们感受到了尧舜禹文化深深扎根在中华大地上,通过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换,将焕发出时代的新风貌,体现现代文明的新特质,是为传承弘扬历史文脉、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成为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
浙江舜文化的核心之地上虞的虞舜文化与地域文化自古及今绵延发展、相互呼应,与现今提炼的“崇孝守信、务实创新”的新时期上虞精神一脉相承。
浙江缙云人文始祖黄帝像
《导读》是对尧舜文化区域性、多学科研究的创新和探索,也是《中国禹迹图导读》学术方法和成果的延伸,将十分有益于促进尧舜禹文化的研究、交流、弘扬,并不断完善和提升相关研究水平。
《导读》反映了尧舜文化在浙江的传播途径、核心地域、主要内容和承载形式,以及新时期精神文明的弘扬光大。尧舜禹文化对主导、启示、形成越地文明和人的精神特质起着源头补给和核心支撑作用。
四川著名历史学家谭继和曾对禹迹图编制有一个精辟的论述:
禹迹图的制作,前无古人,是夏后氏到夏朝祖源记忆,与大禹四千年口述史文化遗产的真实记录,不能再当做神话和传说看待了,是今人(实际是近代以来的人,不是古人)认为的神话传说,实际是古人历代以梦幻浪漫理想思维对老祖宗历史功业传承的口述遗产,禹迹作为这种祖源记忆文化的地标和文化符号的坐标,是应该传薪火并加以记录的,是会历久而弥光的。
从《中国禹迹图导读》到本《导读》,就编制意义而言,不仅会历久而弥光,更将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探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守正创新,按照全面把握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要求,在以往基础上,我们今后的研究重点将更多地集中在中华文明起源、传承和发展规律,落在经世致用、交流互鉴之上。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图照由作者提供
编辑丨李想
审核丨戴秀丽
总期|884期
发布于:浙江省胜宇配资-七倍杠杆-股票配资网官网-我要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